点击下载生意通,与百万生意人谈生意!

苏绣

相关词条
单面绣
蜡染
缂丝
  见在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文化古城苏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称,在这优美环境里孕育出的苏州刺绣艺术,亦早已闻名于世。 小桥,流水,人家,园林,昆曲,美食。古典格局,诗意江南。二千五百年的苏州文明熠熠生辉。苏绣,是江南女孩一生中最美丽的情结。那些绣花用的绷布、绷架、苏针、花线,它们依恋的目光永远不会离开水灵如草清澈如花的江南女孩了,任伊老了,在江南,它们的目光也不离开。这是刻骨铭心的爱情啊,苏绣对江南女孩是天荒地老般的爱情。 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苏州有一种工艺名叫苏绣。女红之巧呵,十指春风。
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
直针:完全用垂直线绣成形体,线路起落针全在边缘,全是平行排比,边口齐整。配色是一个单位一种色线,没有和色。针脚太长的地方就加线钉住,后来就演变成铺针加刻的针法了。
用色须略深,用以衬托,使物体具有重迭的真实感。
绣几针极短的针脚以藏线,称为“记针”或“记线”。
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史载吴县的钱慧、曹墨琴,吴江的杨卯君、沈关关,无锡的丁佩、薛文华等人的佳作,皆名垂一时。
势军阵之图,时人谓之“针绝”。而《三国志·吴志·蒋钦传》上也记有“妻妾衣服,悉皆锦绣”之句,可见一千七百多年前苏州刺绣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已达到可观的程度。
,其中有专门从事刺绣针法、工艺研究的苏州刺绣研究所,从事刺绣欣赏品和出口服装生产的苏州刺绣厂,从事刺绣日用品生产的苏州绣品厂,从事儿童绣衣和日用品生产的苏州刺绣童装厂与苏州儿童用品厂,从事剧装戏衣刺绣和制作的苏州剧装戏具厂,从事绣鞋生产的苏州工艺鞋厂,以及从事刺绣线生产的苏州花线厂等。
,先后以德国弗里茨·曼斯尼采和美国尼尔·巴尔的两幅人体摄影作品为蓝本,创制了一幅高56厘米、宽40厘米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双面三异绣,同时开创了首幅人体摄影绣品和独自绣制(现存的双面三异绣均为两人以上合绣)的两个之最。接着,他又创制出了绝无仅有的以同一根线在绣品两面表现出不同针法的《月色荷塘》、《天鹅舞》等作品,开创了传统刺绣和现代科学融会的先河。2005年5月,他经过苦心钻研,划时代地创制出了一幅异线(羢)、异景、异色、异样、异针法的双面五异绣《白猫和熊猫》,以及通过灯光能尽现绣品细部的隐亮绣《东方明珠》,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
等8人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最高荣誉称号。
,苏绣一向讲究秀丽素静、随物赋彩,华而不俗、秾而不艳,这是有别于他绣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与苏州人民喜爱淡雅素丽的生活习性相一致,也与苏绣能够形成精细雅洁的特点休戚相关的。
  二是欣赏品。有摆件(长、方、圆各种规格的台屏)、挂件(画片、立轴、镜片、中堂、对联等)、立件(单屏、折屏等)及册页等。其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卉、飞禽、走兽、静物、书法、装饰图案等均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欣赏品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小猫”和“金鱼”,为了生动表现出小猫蓬茸的毛丝和神态,绣工们不仅需要千针万线,还必须十分注重色彩的运用。仅以一只小小的猫眼而言,就要按照瞳孔受光部位的不同,以二十多种色线来表达,这样才能将猫眼绣“活”。1986年,在保加利亚举办的第六届普罗夫迪夫国际春季博览会上,苏州刺绣厂送展的一幅双面绣《长毛猫》荣获了金质奖。绣金鱼,为表达出金鱼尾巴的透明质感,绣工们往往要将一根头发般粗细的丝线“劈”成四十八分之一来绣制,绣出的金鱼出神入化,宛若在水中游动,给人以美的享受。1984年,苏州刺绣研究所送展的一幅双面绣《金鱼》获得了第五十六届波兰波兹南国际博览会金质奖。
  苏州刺绣作为一门千年流传、繁衍的古艺,为美化历代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86年10月,苏州市在景德路的明代建筑王鏊祠堂内建立了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陈列有自汉代至今的绣品二百余件,其中有从北京大葆台燕王墓、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苏州虎丘塔等地出土的苏绣绣片、经帙、褡裢等日用品(部分为复制品);有苏州制作的明代万历皇帝的缂丝衮服、孝靖皇后的刺绣“百子衣”、清乾隆帝朝服的复制品;有17世纪著名刺绣艺术家韩希孟的刺绣册页、清末民初苏绣艺术家沈寿的仿真绣,以及现代发展起来的双面异色绣、双面异色异样异针法绣等作品,成为展示苏绣历史和精品的一个重要窗口,受到人们的欢迎。在苏绣的发源地镇湖建造了中国刺绣艺术馆。

【辨别优劣】

  苏绣是一项手工极强的传统艺术品,因此在目前的市场上,苏绣没有真伪之分,只有优劣之辨。
  一件好的苏绣艺术品是工艺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作品凝结的艺术效果也就成为鉴别苏绣工艺品和艺术品的重要标准。一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辨认。 一是作品图案的整体构思,二是作品做工的精细程度,三是作品色彩的处理和艺术效果。一件艺术价值高的苏绣艺术品一般是图案秀美,做工精细,色彩典雅,富有深远的意境。而价值低劣的苏绣工艺品,图案一般比较呆板,缺乏艺术性,做工也相对粗糙。
  挑选苏绣时最主要的是看苏绣表面的光洁度,如果绣的比较稀的话,光洁度就不够,好的绣品针线绣的很密,使图案有立体感,光洁度高。同时从苏绣花线的粗细也可以辨别出优劣,苏绣中一根花线的1/2粗称“一绒”,1/12粗称“一丝”。“劈丝”即将一根花线分为若干份。苏绣会根据不同的布质、色彩及题材,灵活综合运针,而且花线劈丝粗细合度,从而充分表现物体形象的质感。如绣金鱼鱼尾,用线要细,排针要虚,才能表现轻薄、透明感。再比如绣猫,根据对象毛丝变化规律掌握丝理,绣出来的猫毛茸茸地形万言书逼真生动,而绣的粗糙的猫毛就会象钢针一样扎着。
  苏绣的座架一般为中国古典式红木雕花,因此看架子也是分别苏绣好坏的一种办法。质次的苏绣架子的材料一般都用白木,时间一长就容易龟裂。白木的手感很粗糙,而红木的手感细腻。

【刺绣名家】

  

·名家介绍


   ·吴母
  明末吴江人。不知其名,擅绣观音,技艺精绝,每幅一金。
  ·薛氏
  明侍御钱岱家中女教师,不知其名,钱家人称她薛太太。苏州人,寿五十余,工刺绣,兼擅丝竹。
  ·柳伴月
  女,清代人,原籍浙江,住苏州虎丘东塔院,擅长诗、画、刺绣,曾在虎丘以卖绣为生。
  ·沈关关字宫音
  吴江人。杨卯君之女,能绣人物、山水,曾为顾茂伦绣《雪滩濯足图》。
  ·赵慧君
  昆山顾春福妻,能绣山水、人物,色丝鲜丽。
  ·程景凤
  字侣仙,长洲人,彭蕴璨妻,年十五,刺绣于春晖楼,亦工绘花鸟草虫。
  ·陈芸
  字淑珍,沈三白妻,绣艺精巧,曾为友人绣《心经》一部。
  ·周湘花
  清吴中人。刘松岚妾,曾绣吴兰雪《石溪看桃花诗》。
  ·凌杼
  清末吴江人。以擅绣著名,绣有《窅娘图》一幅,现藏南京博物院。
  ·沈寿(1874-1921)
  原名云芝,女,生于苏州城内海红坊。刺绣作品《意大利皇后像》作国礼赠给意大利,《耶稣像》参加美国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获金奖。著有《雪宧绣谱》。
  ·余觉(1868-1951)
  名兆熊,字冰臣,晚署石湖老人。浙江绍兴人。寓居苏州擅书画,与沈寿结婚后,专心设计绣稿,夫画妻绣,配合默契。与妻沈寿同去日本考察,共创仿真绣。曾任清廷农工商部绣工科总经理。在苏州创办“福寿夫妇绣品公司”。
  ·沈立(1864-1942)
  字鹤一,沈寿胞姊,曾在清廷农工商部绣工科、南通女红传习所教习,代表作品有《观音大士像》等。
  ·徐志勤
  原名俞志勤,俞慧瑛,女。清末苏州东渚人。作品仿沈南《松鹤中堂》获1910年南京“南洋劝业会”优等奖。并综合运用前人多种针法,绣成贺慈禧大寿的《八仙上寿图》。
  ·丁渭琦(?-1952)
  苏州蠡墅人,1904年与丈夫顾聘儒合办私立“武陵女塾”(绣校),直至1937年停办。她和学生的作品曾在南洋劝业会、江苏省地方物品展览会获奖,1934年曾绣《英国皇后像》。
  ·金静芬(1885-1970)
  女,沈寿高足,她的刺绣作品曾在南洋劝业会、美国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获金奖。1958年曾任苏州刺绣研究所所长,代表作品有《鲁迅像》、《听琴》等。
  ·朱凤(1910-1993)
  原名寿臣,字瑞成,女。原籍常熟。代表作品有《敦煌供养人像》、《博古图》、《北海》等。著有《中国刺绣技法研究》、《苏绣》。
  ·杨羡九 (?-1957)
  女,苏州光福人,设计的《松鹤同春图》,曾在美国巴拿马赛会展出。解放前生活贫困,解放后在吴县刺绣生产合作社工作。
  ·王松林(1908-1983)
  苏州光福人。自幼去沪学画刺绣图案(俗称画白粉),遂终身为业。曾参加《苏州刺绣图案》、《日用苏绣图案》的编绘。·柳炳元(1908-1998)
  苏州人。自幼去沪学画刺绣图案。后回苏州自设作坊。编绘《苏州刺绣图案》、《苏绣传统图案》、《苏绣图案》等出版。
  获奖情况

·名家荣誉


   国务院自1991年起,先后授予苏州刺绣界的徐绍青、顾文霞、周爱珍、周巽先等四人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徐绍青、李娥瑛、顾文霞、任嘒闲、周巽先、殷濂君、周爱珍、蒋雪英、张玉英等9人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最高荣誉称号。苏州木渎刺绣大师王祖识获得由菲律宾总统阿罗约颁发的顾氏和平终身艺术成就奖。姚建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获奖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前


   沈寿《那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 其《美国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时,其盛况空前。
  徐志勤《松鹤中堂》获1910年南京“南洋劝业会”优等奖
  丁渭琦作品在南洋劝业会、江苏省地方物品展览会获奖
  金静芬作品南洋劝业会、美国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获金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2004年省部级以上奖励:
  ◎双面绣《五彩牡丹》(李娥英)1955年江苏省手工业联社颁发一等奖。
  ◎《白孔雀》(徐绍青)1965年获中国工艺美术优秀奖。
  ◎ 双面绣《松鼠葡萄》(苏州刺绣研究所.李娥英)1982年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获金杯奖。
  ◎乱针绣《小白狗》(苏州刺绣研究所)1983年中国国际旅游会获优秀作品奖。
  ◎双面三异绣《济公》(苏州刺绣厂)1983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大会受嘉奖。
  ◎双面绣《金鱼》(苏州刺绣研究所)1984年第五十六届波兰波兹南国际博览会获金质奖。
  ◎双面绣《长毛猫》(苏州刺绣厂)1986年保加利亚第六届普罗夫迪夫国际春季博览会获金奖。
  ◎双面绣《金鱼》(夏芬)1990年全国轻工博览会获金奖。
  ◎ 双面绣《一团和气》(苏州刺绣研究所)1992年首届中国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获金奖。
  ◎ 三异绣《双龙戏珠》(顾文霞)1992年深圳首届中国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获银奖。
  ◎乱针绣《张大千像》(姚惠芬)1995年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赛获一等奖。
  ◎《君士坦丁女郎》(姚惠琴)1995年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赛获优秀奖。
  ◎《周总理像》、《吹箫引凤》(姚建萍)1998年8月首届是中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获金奖。
  ◎ 肖像绣《董建华像》(姚惠芬)1999年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获银奖。
  ◎《盆花》(姚惠琴)1999年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优秀奖。
  ◎《双燕》(张美芳、徐建华)2000年杭州西湖博览会获金奖。
  ◎双面绣《金鱼》(徐霞琴)2000年杭州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获金奖。
  ◎《彩荷》(姚惠芬、姚惠琴)2000年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获金奖。
  ◎《泼墨山仙》(姚惠琴)2000年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获银奖。
  ◎《老鹰》、《狼狗》(姚建萍)2001年中国天津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获金奖。
  ◎ 肖像绣《蒙娜丽莎》(姚建萍)2001年10月第二届北京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获“善华奖” 金奖。
  ◎《伯爵夫人》、(姚惠芬)2001年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获银奖
  ◎《山水》、《睡莲》、《山庄》(姚惠琴)2001年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获金奖、银奖、铜奖。
  ◎《水乡》(姚惠芬)2001年12月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获金奖。
  ◎《山水》、《荷花》(姚惠琴)2001年12月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获金奖
  ◎《人权之光》(邹英姿)2002年中国华东工艺美术精品展获金奖。
  ◎乱针绣《白云飞流图》(季绍平)2002年中国轻工协会"华艺杯"获银奖。
  ◎《京剧人物》(姚惠琴)2003年(杭州)第三届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获金奖。
  ◎《荷花》(姚惠琴)2003年(杭州)第三届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获金奖。
  ◎肖像绣《伊丽莎白》(薛金娣)2003年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获金奖。
  ◎《姑苏繁华图》(卢福英)2003年(杭州)第三届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获金奖。
  ◎《香远溢清》(梁雪芬)2004年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获金奖。
  ◎台屏《山茶麻雀》(钱杲)第一届全国旅游产品获银奖。
  ◎《太湖船》(张明勤)第二十届全国旅游产品获一等奖。
  ◎微型双面三异绣《虎丘与寒山寺》(顾玲娟)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获四等奖。
  ◎双面绣《海鸥竞翔》(吴金凤)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获创作奖。
  ◎微型双面绣《羊》、《蛇》(李红)全国旅游产品获银奖。

【发展趋势】

  苏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独立的刺绣风格,但时代不断进步,艺术也需要与时俱进。面对各种新形势,苏绣企业纷纷改革,提出苏绣礼品商务化,苏绣家装设计化的理念,让传统的民间苏绣工艺不再奢侈,而是走进千家万户。个性化的量身定做,让苏绣不再局限于陈旧的模式,而是过多的融合进购买者的思路与理念,通过纯朴的苏州绣娘纯手工刺绣而成。让苏绣不仅是艺术,还更多的渗透进人性化的品味。

【英文简介】

  ·Su Embroidery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3,000 years, Su embroidery is the general name for embroidery products in areas around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The craft, which dates back to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220-280), became a sideline of people in the Suzhou area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Well known for its smoothness and delicateness, Su embroidery won Suzhou the title City of Embroidery in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mid and late Qing, Su embroidery experienced further developments involving works of double-sided embroidering. There were 65 embroidery stores in Suzhou City.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1912-1949), the Su embroidery industry was in decline due to frequent wars and it was restored and regenerated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 1950,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et up research centers for Su embroidery and launched training courses for the study of embroidery. Weaving methods have climbed from 18 to the present 40.
  Su embroidery features a strong, folk flavor and its weaving technique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following: the product surface must be flat, the rim must be neat, the needle must be thin, the lines must be dense, the color must be harmonious and bright and the picture must be even. Su embroidery products fall into three major categories: costumes, decorations for halls and crafts for daily use, which integrate decorative and practical values. Double-sided embroidery is an excellent representative of Su embroidery.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