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载生意通,与百万生意人谈生意!

朝袍

相关词条

基本介绍

  在清代中,朝袍通常指皇帝用于在登基、大婚、万寿圣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几大类礼仪服饰。根据不同的季节,又有四季适用的皮、棉、夹、单、纱多种质地,颜色也并不是只有人们普遍认为的明黄色一种,而是有明黄、红、蓝和月白(浅蓝)四种颜色。按清朝《大清会典》规定,皇帝的朝服一般“色用明黄”,还用于御殿朝贺及地坛祭地、先农坛和祭太庙等场合。至于其他颜色朝服的穿用,则在祭天和天坛祈谷时用蓝色,日坛朝日用红色,月坛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

基本款式

  朝袍的基本款式是上衣、下裳相连的长袍相配而成,通身绣三十四条金龙,两袖各绣金龙一,披领绣金龙二。另配箭袖和披领,二者是清代朝服的显著特色。此外清代服饰制度还规定,穿不同的服装,要与不同的冠帽如朝服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相应,且腰间都要系相应的腰“带”,穿朝服系朝服带、穿吉服时系吉服带等。

御用朝袍

  清代御用朝袍分冬、夏两种。冬朝袍分两式,其一为明黄色,两肩、前胸、后背各一正龙纹,上衣前后列12章,间以五色云纹,下裳襞积处行龙6条,间以五色云,余下部位和披领表以紫貂,马蹄袖端表以薰貂;质地多以织成妆花缎或以缎、绸绣制。其二亦为明黄色,与一式所不同在于上衣纹饰,即以石青色织锦锻或织锦绸镶边,再加镶海龙裘皮边,而非以貂皮作边饰。夏朝袍款式及纹饰与冬朝服两式相同,唯材质以缎、绸地绣花以及妆花缎、缂丝等。另外冬朝服祭祀、圈丘、祈谷用蓝色,朝日用红色,夏朝服常雩(求雨),祭祀时用蓝色,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
  御用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万寿盛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其基本款式是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上衣衣袖由袖身、熨褶素接袖、马蹄袖三部分组成;下裳与上衣相接处有襞积,其右侧有正方形的衽,腰间有腰帏。而披须(又名披肩、扇肩)、马蹄袖(又名箭袖)是清代朝服的显著特色。

皇后朝袍

  清代后妃服饰 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朝袍以明黄色缎子制成,分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披领也绣龙纹。穿朝袍时必须与朝褂配套,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本图为清代雍正明黄缎五彩云金龙女朝袍。

乾隆朝袍

  乾隆御用的朝袍,蓝地绣制,两肩前后绣正龙各一,腰帏行龙五,衽正龙一,襞积处前后团龙各九、正龙二、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另外衣裳前后绣十二草纹,间以五色云纹,下幅绣八宝平水。所谓“正龙”,指龙首面向正面,其姿态是头部左右对称,好像一条正面而坐的龙,有时也叫坐龙,是龙纹中至尊纹饰;行龙系指龙作行走之态,也叫走龙。上衣领前列三星,作正三角形排列,领后为山纹,右肩以兔代月,左肩以鸡代日,胸前正龙右下方为黼(斧),左下方为黻(亚),后背正龙下方为龙纹,左下方为华虫(雉鸟),其中龙纹和团寿纹用平金绣,周围以五彩云纹穿插,每装饰部位周边有平列状水浪纹围虎,称“平水”,寓意“四海清平”,另加寿山石纹,寓意“江山万代”。其中杂以合称“八宝”的“金锭、银锭、珍珠、犀角、如意、方胜、珊瑚、钱”。 云纹和水纹用晕色调配方法,色组有红——粉红——水红,烟色——香黄——明黄,蓝——浅蓝——月白,绿——浅绿——湖色,配色缤纷艳丽谐调,与金色龙纹交相辉映,饰以湖蓝地之上,对比鲜明,却并无丝毫“火气’。据清宫资料,制作类似一件朝袍须依礼部定式,或是皇帝命题由内务府或画师绘制重彩工笔小样,交总管太监呈皇帝御览,或经内务府大臣直接审阅后连同批准件送发织造,织成匹料后再送交裁作、绣作、衣作完成后陆路进京,如后宫所用则经水运进京。期间用绣工近500人,绣金工40余人,画样过粉10余人,合计近千人。如由一人刺绣则要用2年零5个月才能完工。

相关资料

  近年海内外织绣品拍卖行情中,清代帝后朝服、衮服以及补服,由于品相佳,织绣工艺精湛,深受藏家的喜爱,1995年10月佳士得南坎欣顿东方及伊斯兰服饰织绣品拍卖会上,一件19世纪的黄地八龙十二章袍(缺箭袖、里子重新配置)以6187.50英镑的高价成交。1996年、1997年和1998年,十二章龙袍的拍卖价格仍然呈上升趋势。
  《国朝宫史》记载了乾隆朝的冠服制度,其中“典礼·五”,主要记宫中女性所用冠服,按其排序,分别为“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皇子福晋”、“皇子侧室福晋”,定制中的冠服皆有薰貂朝冠、青绒朝冠、金约、珥、领约、朝珠、彩帨 。锦缎有褟朝褂、锦缎朝褂、纱朝褂、黄貂皮缘缎朝袍、海龙皮缘缎朝袍、锦缎朝袍、纱朝袍、海龙皮缘灰鼠皮里缎朝裙、锦缎朝裙、纱朝裙、薰貂吉服冠、青绒吉服冠、吉服褂、吉服袍等项。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