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载生意通,与百万生意人谈生意!

岩羊

相关词条
岩羊中等体型,体长1.15~1.65米,尾长10~20厘米,肩高75~90厘米,体重25~80千克,雄性比雌性大;头较小,眼大,耳小,颏下无须;雌雄均具角,雄性成体角粗但并不长,两角的基部接近,双角呈“V”形,向后外侧弯曲,外表具不明显的横棱,长达80厘米;体背面为棕灰或石板灰色带有蓝色,与岩石的颜色极相近,腹面及四肢内侧为白色,四肢的前面为黑色。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无林山地。夏季结成十至数十只的群,冬季则结成数百只的大群,由1只或数只公羊率领。主要在黄昏活动,常有1只或几只公羊立于高处突出的岩石上瞭望,当敌害开始接近时则迅速奔向高山裸岩地带,由于毛色与岩石极其相近,故不易被发现。夜间及中午在岩石或岩石旁休息。晨昏到小溪边饮水。以草、小灌木、苔藓为主要食物。9月交配。 春季4~5月产仔,每胎1~2仔。
国内岩羊资源考察在局部地区已做了一些工作,早在六十年代初,青海省就组织了资源动物普查,查明全省岩羊资源储量约120万只,平均栖息密度为12.2头/平方公里(李德浩等,1989);之后,任军让等(1990)在青海玉树果洛地区进行了岩羊专题研究,测定平均密度为3.4头/平方公里,其中在宗伏可达5.8头/平方公里,此外,郑生武等(1989)在甘肃祁连山,测定岩羊平均密度为3.30头/平方公里;朴仁珠(1989)估算西藏资源储量约为4.2万头;有关新疆昆仑山---阿尔金调查散见于一些兽类区系资源文献中(钱燕文等,1965;Schaller er al ,1987;谷景和,1987;阿不力米提,1989;冯祚建,1991),笔者在此基础上,于1992年在阿尔金山中段亦进行了考察。
里,考察涉及面积约1500平方千米。
阿尔金山考察时,所达牧羊点周围。捕猎的岩羊头骨遍地,每户牧民每年至少猎捕40-50只岩羊,在秦布拉克,的居民300多人,牧羊2.2万只,附近已少见岩羊活动的踪迹。
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是互为目的和手段的两个方面,合理利用可促进保护,这已为许多国家管理经验所证实。理想的管理步骤应是首先对的管理种群进行调查研究,然后确定对该种群实施保护的原则及开发利用强度同,并且对其种群进行监测,随时调整利用强度
 [识别特征]体型中等,形态介于野山羊与野绵羊之间。两性具角,雄羊角粗大似牛角,但仅微向下后上方弯曲。雄羊体重50-74.5kg,雌羊35-50kg。上体毛色青灰褐色、褐黄灰色、褐灰色。一般四肢前面及腹侧具有黑色纹。
  分布
  1、西藏亚种(P. n. nagaur)分布于西藏,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克什米尔;
  2、四川亚种(P. n. szechuanensis)广泛分布于云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等省区。
  生境与习性 是典型的高山动物,栖息在4000-5500m的林线以上高原、丘原和高山裸岩与山谷间的草甸(文献记载最高达6600m)。无固定兽径和栖息场所。它们在悬崖峭壁只要有一脚之棱,便能攀登上去。一跳可达2、3米,若从高处向下更能纵身一跃10多米而不致摔伤。
  据猎人说,它的大角在跳跃时起着保护的作用。碰上岩石时角先接触,起到缓冲作用,使身体不致摔伤。喜群居,很少独栖,雌雄携幼大小常数十只,多者在百只以上,终年一起生活。雄雌性比约为1:5,但在夏季年老的雄,常离群独栖,有时雄羊还单独结群。以青草和各种灌丛枝叶为食。冬季啃食枯草。它们还常到固定的地点饮水,但到寒冷季节也可舔食冰雪。冬季发情交配,次年6、7月产仔,每年通常只产1仔。
  主要天敌是雪豹、豺、狼,以及秃鹫和金雕等大型猛禽。 种群现状 邱明江在青海唐古拉山地对有蹄类作路线统计,岩羊每km2有0.17只。在四川石渠和白玉等地,百只以上的大群经常可见。估计它们的数量会超过10万只以上(盛和林,1958)。以下为几位作者对部分地区的西藏岩羊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盐池湾自然保护区(甘肃)3.301只/ km2,总数为 469只/4248 km2(Zhen, et. al., 1989);阿尔泰自然保护区(新疆)4.5只/ km2(Gu, et. al., 1990);塔什库尔干自然保护区(新疆)2.5只/ km2,总数为260只/120 km2(Schaller, et. al., 1987);塔什库尔干自然保护区(新疆)0.2只/ km2,总数为31只/150 km2(Schaller, et. al., 1987);阿尔金山为 50只/391 km2(Luo, et. al., 1991);阿尔泰山为 9.4只/ km2,总数为 307/312 km2(Luo, et. al., 1991);阿尔泰山西部0.5-9.2只/ km2(Gu, et. al. 1991)。Luo等1991年估计阿尔泰山西部703km2的面积上有西藏岩羊357只;谷景和等(1991)估计新疆界内西藏高原北部有8000-10000只;1990年估计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新疆)有10000只。然而,Achuff 和Petocz(1988)认为这些估计数据过于乐观。Schaller(1990)认为在西藏羌塘的种群密度比估计的要低得多,因为他在沿该地区的7142km长的距离仅观察到426只西藏岩羊。但可以肯定,西藏岩羊在西藏北部和昆仑山的无人居住区数量比较丰富。在昆仑山、喀拉昆仑和帕米尔交汇处的塔什库尔干保护区数量相对比较丰富(Schaller等,1988)。目前还没有有关四川岩羊的总数的报道。1986和1988年在青海东南部的玉树和果洛两地的调查表明有144群,共4470只(Ren and Yu,1990)。1962年,估计青海的四川岩羊总数为120万头,其中26.7万头在东部地区。而1972年调查,青海东部大约有9.2万头,可见种群数量在减少,而且种群常被分割。 Harris (1998)就1997年在甘肃西部阿克塞地区的考察报道称:在甘肃阿克塞地区见到42头,在岩羊保护区见到70头。 致危因素 种群增长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普遍的任意猎杀。从1958年到1989年间,每年有10万到20万kg的岩羊肉从青海出口到德国等地。即每年大约有5000到10000只岩羊被杀。该数据还不包括那些被当地猎人捕杀的数量。 饲养情况 初生幼羔可以捕捉饲喂,日料中加牦牛奶或羊奶,并适当添加维生素和钙等。在四川汶川一带采用"踩跃子"的方法,套捕岩羊,只要及时取套,经过风土驯化,逐渐往山下移,精细管理,饲养得法,1个月以后便可消除紧张情绪,能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安定的自由取食。岩羊在动物园中比较容易繁殖。交配期在秋末冬初,孕后将公羊分开,以免追逐雌兽导致流产。6、7月产仔。产后2小时身上毛干即可站立活动。如果初产,不善哺乳,可辅助吸乳。幼羔生长较快,3个月后即可断奶。半岁后开始长角,2岁性成熟。部分动物园饲养展出。在成都动物园岩羊已繁殖多次,羔羊生长发育都很正常。 现有保护措施 已被列为国家 II 级保护动物,未经省区级主管部门批准不准任意猎捕。有岩羊分布的自然保护区也较多,更受到了保护。国际狩猎区自1986年建立以来当地居民因从事向导、餐饮和保卫的工作而得到一定的收入,从而间接地减少了非法捕猎的现象。

分类学资料

  中文学名: 岩羊
  中文目名: 偶蹄目
  中文亚目名:
  中文科名: 牛科
  中文亚科名:
  中文属名: 岩羊属
  同物异名: Ovis nahoor szechuanensis, Ovis nayaur, 
  中文俗名: 崖羊、半羊、石羊、青羊、山盘羊、盘羊、兰羊、欠那、那瓦、贡那、龙羊、大岩羊、石山羊、野山羊 
  拉丁文目名: ARTIODACTYLA
  拉丁文亚目名:
  拉丁文科名: Bovidae
  拉丁文亚科名: Caprinae
  拉丁文属名: Pseudois
  拉丁文种名: nayaur
  拉丁文亚种名: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Hodgson, 1833)
  英文俗名: Blue Sheep
赞助商链接